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碳足迹开拓征途:强化体系创建 同绘生态蓝图

发布日期:2024-08-22
文章来源:本站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足迹成为关键指标。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数据,人均每年碳排放约 9.34 吨,而诸多日常产品都有着几千克到几十千克不等的碳排放。了解这些能助力我们选择更低碳的生活方式,而准确计量碳排放的关键在于 “碳足迹”。


   今年 6 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与规划。碳足迹指特定对象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其计算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及产业链、供应链等关联范围的碳排放。然而,当前碳足迹体系建设面临诸多难点。


   一方面,碳足迹披露不足。如个人碳足迹信息公开披露未形成全民参与态势,存在数据重复采集、平台缺乏联通等问题。以 90 后小叶为例,其使用碳足迹小程序记录时面临诸多困扰,身边关注个人碳足迹的人也极少。企业和个人在减少碳足迹上也缺乏动力,环境和碳排放信息披露体系不完善。但衢州在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其通过多渠道采集数据,将个人碳数据运用到金融领域,如 “碳惠贷” 等产品,为大众参与碳减排提供了有效载体。


   另一方面,产品碳足迹追溯困难。目前拥有碳标签的产品占少数,产品碳足迹难以追溯全生命周期所有环节,缺乏统一披露准则和标准。专家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打通数据融合通道,制定奖惩制度。同时,构建中国自主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至关重要,国外数据库对我国产品碳足迹计算存在偏差,影响我国外贸产品竞争力。徐明等专家创建的中国开放透明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双碳” 人才需求急剧攀升。“十四五” 期间我国 “双碳” 人才需求量大,但目前从业者数量有限。高校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如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多方面教学与实践探索,本土企业也通过公益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加大 “双碳” 人才培养,将有力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 “双碳” 目标需个人、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